中新社重慶10月25日電 (記者 劉賢)新冠肺炎疫情、地震、臺風、洪澇、突發事件……城市需更有“韌性”,才能抵御這些風險、迅速恢復。25日在重慶舉行的“2020韌性城市·山水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和陳湘生深入解讀韌性城市理念。
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抵御災害、減輕損失,合理調配資源從災害中快速恢復,并能從過往的災害事故中學習,提升抗災能力。孟建民說,各個城市都有一定韌性,只是程度不同。
他解析,韌性城市系統與人體生命系統類似。如,人體有神經、泌尿、循環、呼吸、運動、生殖、免疫等系統,而城市涉及信息、水循環、能源、物流、道路、生態、醫療衛生等系統。
孟建民在韌性醫院方面所研頗深。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他說,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國醫療系統暴露出并未對這種突發疫情做好準備,很多難以應對,甚至承載力崩潰。這提醒各大醫院要調整原有規劃和設計,在大量病患涌入時,能及時改變醫院布局和醫療流程,確保救治病患和醫護人員安全。醫療乃至城市的規劃設計管理者們,要有建設韌性醫院、韌性城市的意識,以積極應對突發疫情等各種災害。
陳湘生聚焦“超大韌性城市(群)建設”。他認為,韌性城市能夠容納現今及未來社會(社會韌性)、經濟(經濟韌性)、環境(生態韌性)以及政府管理(組織韌性)發展所帶來的壓力。
如何建造超大韌性城市(群)?陳湘生建議,一是進行城市風險普查,建立城市風險分級分類賬本;二是應用“韌性工程”提升城市韌性;三是關注城市隱蔽工程和生命線系統的可靠性;四是運用物聯網和大數據等管理提升風險監控、指揮和處置水平;五是提高物流和供應鏈的保障能力。
他總結,超大城市(群)基礎設施的韌性規劃設計,包括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特別是生命線等重要基礎設施轉向地下,是支撐超大城市(群)韌性的根基。打造超大城市(群)“空、海、地”全覆蓋一體化安全智能平臺,要融合政府、商業、交通、醫療、消防、氣象、環境、公安等多部門數據,充分利用全域感知、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技術進行分析,對風險做到有效的事前預控決策、事中迅速應對、事后高效救援。(完)
——刊發于菲律賓【菲律賓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