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慶11月14日電 題:重慶苗族古村寨十年保護開發的“舊俗新顏”
作者 羅永皓 張燕
52歲的苗族人羅萬祿回鄉創業已有十年。期間,他親歷家鄉從封閉落后的苗族小山村發展成獨具苗族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勝地,見證了“變”與“不變”。
記者12日從重慶市彭水縣城出發,驅車近1個半小時沿烏江畫廊逶迤上行52公里,山巒疊翠中一片苗族聚集的古村落,便是羅萬祿的家鄉——羅家坨。這里因村民全都姓羅而得名,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是重慶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式苗寨,也是國家民委首批命名的“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海拔750米的古寨,矗立著苗族牛角圖騰的廣場,錯落有致的青瓦木吊腳樓建筑分布于山體周邊緩坡,農耕地被整齊地規劃在山谷內的平坦區域,干凈整潔的青石道路連接著古老而富有民族風情的建筑。
“以前只有一條黃泥土路通往鎮上,出門來回一趟身上全是泥灰!绷_萬祿回憶,以前村民出行全靠走路,到6公里外的鞍子鎮最快也要花1個多小時。水源是寨里的一口大水缸,灌溉和飲水只能靠肩挑背扛。村間田坎和房屋周圍多是半人高的雜草。
羅萬祿家里有三個孩子,為了供孩子讀書,他早年一直外出打工,輾轉漂泊數個城市。2014年妻子生了一場大病,沉重的醫療費和幾個孩子學費讓家里兩次致貧。直到村里旅游發展起來,羅萬祿家開起農家樂,條件才逐漸好起來。
大山阻隔著羅家坨苗寨和外界的聯系,卻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風貌和風俗。鞍子鎮政府調研員任廷國告訴記者,寨子保留了苗族特有的建筑風貌,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延續著苗家人特有的民俗風情。
2009年被國家民委、財政部納入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項目,迄今羅家坨圍繞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開啟了10余年的保護性開發。
談及苗鄉的變化,羅萬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道路、飲水和人居環境的改善。據鞍子鎮官員任洪介紹,試點以來,當地政府對民居建筑以及寨內的道路、院壩、自來水等基礎設施進行了修葺和全面改善,完成了進寨的6.8公里道路的全面硬化。村民家里進行改廁、改廚、改灶,自來水通到了每一戶。
2016年,在中央外事辦的定點幫扶和彭水縣政府的支持下,羅家坨特色村寨分三期進行提檔升級改造,總投資約3000萬元人民幣。羅家坨苗寨規劃有苗族文化主題區、農耕文化主題區、田園文化主題區和稻田文化主題區四部分。截至目前,三期工程已全面完工。
環境生活的改善和旅游的開發,并沒有破環羅家坨的原有風俗習慣。羅萬祿家至今仍延續著“鼎罐燒飯”“腌制臘肉”的苗族習俗,保留著火鋪、石磨、草凳等生活用具。
據介紹,為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除對民居進行修舊如舊的改造,當地還復建近300平米的羅氏祠堂。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鞍子苗歌,寨里老人小孩都會傳唱,還經常參加縣城的苗歌表演,高亢的苗歌唱出了苗族人世世代代的民族風情。
如今的羅家坨鄉村旅游業發展得紅紅火火,八方游客絡繹不絕;今年10月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76戶317人的村子在2019年全部脫貧,人均年收入達1.4萬元。
“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敝泄才硭h委書記錢建超介紹,作為中國苗族人口最多的縣,彭水充分發揮“民族、生態、文化”三大特色帶動脫貧。羅家坨這片古老的苗族村落,通過10年的不懈努力,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徹底換了“新顏”,民族文化和風俗得以延續,走出一條“文化+旅游”“非遺+產業”的別樣脫貧路。
羅萬祿的農家樂生意也越來越興隆,“最旺的時節,一天營業額就有1萬多元!彼裤街磥淼陌l展,計劃再添置幾間房間,擴大農家樂的規模。(完)
——刊發于泰國【星暹日報】